2024.11.15. 12:34:56

带你认识心房颤动:症状、危害与防治~

发布日期:2025-03-25 00:00:00   来源 : 心血管权威发布    作者 :罗伶俐    浏览量 :176
罗伶俐 心血管权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3-25 00:00:00  
17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它不仅会导致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还增加了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深入了解房颤的发病机制、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房颤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原因 


房颤的发生通常与心脏电生理异常有关。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由窦房结发起,有序地传导至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然而,在房颤患者中,心房内的电信号传导变得紊乱,导致心房快速且不规则地跳动,通常每分钟可达350至600次。这种快速且不规则的跳动使得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目前认为,房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等。此外,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也是房颤的常见诱因,此外,饮酒吸烟、年龄增长等也会增加房颤发生率。 

症  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偶然发现。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头晕、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严重的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低血压甚至昏厥。 

需要注意的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房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一些无症状的房颤患者也可能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诊  断


诊断房颤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可以明确房颤的诊断,但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或更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才能捕捉到房颤发作的证据。此外,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有助于评估房颤的病因和患者的整体心脏功能。 

图片

治 疗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症状、房颤类型、基础疾病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 

1、药物治疗

- 控制心室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来控制心室率,缓解症状。

  •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对于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中风等并发症。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来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

2、电复律

通过电击心脏,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电复律通常用于紧急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3、导管消融

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或冷冻能量送达心房内的异常病灶,消除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导管消融对于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4、外科手术

对于一些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可以同时进行外科房颤手术,如迷宫手术等。 

预 防


预防房颤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病风险。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和心电图检查,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房颤。 

结 论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控制房颤的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9 - 19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 31-36.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4,28(02):103-124.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维多利广场写字楼B座1901室
邮箱: qdsikkpcih@139.com
传真(FAX):020-28098364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视频号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