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医学领域深耕26载,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人精神科学科学科带头人张少霞始终秉持“医患属联盟”理念,以专业与温情照亮患者康复之路。从农村学子到学科带头人,她如何坚守初心?又如何破解精神疾病诊疗难题?通过专访一起了解这位医者的职业历程与人文思考。
张少霞作客《名医面对面》节目
199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张少霞的名字与“精神医学”这一冷门专业联系在一起,成为全校瞩目的焦点。谈及这段经历,她坦言这是“偶然中的必然”。童年时,她曾梦想成为一名护士,但因中考竞争激烈未能如愿。高中阶段,她将目标转向医学,认为医生“技术性强、能帮助更多人,是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途径”。尽管精神医学在当时鲜为人知,她仍坦然接受调剂,并迅速对这一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我很庆幸这个选择,”她回忆道,“精神医学的复杂性与人文关怀特质,恰恰契合我的职业理想。”
担任科室管理者后,张少霞面临的首个挑战是组建收治“三无”流浪患者的医疗救治区。当时科室仅有两名医生和十名护士,资源极度紧张。她带领团队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逐步实现“从安全治病到高质量全病程管理”的跨越。如今,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科主任及东莞市精神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她正推动全市精神疾病诊疗规范化建设。
在学科发展上,她强调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过去我们只埋头做事,现在更注重从日常工作中提炼科研课题。”她鼓励团队成员参与科研项目,并通过与学术机构合作提升专业水平。2023年,其团队获评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区域精神医学发展的标杆。
此外,作为广东省健康促进会精神心理健康分会副主委,她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助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今年4月份,她也身体力行,参与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品牌健康节目《名医面对面》,与大众分享了都市人焦虑等问题,当天直播观看量超过了25万,观众反应踊跃。
张少霞直播回答观众问题
“精神障碍的治疗需要打破传统‘医生主导—患者被动’的模式。”张少霞提出“医患属联盟”理念,即医生、患者与家属三方协作:医生负责专业评估与方案调整,患者加强自我症状觉察,家属则作为“观察员”识别复发信号并提供支持。她以一位二胎妈妈的康复案例佐证这一理念——患者因育儿压力突发焦虑症,经药物与心理治疗,配合家人分担育儿责任及情感支持,最终完全康复。“爱与支持是康复的关键。”她总结道。
张少霞回答患者问题
面对患者因社会偏见抗拒就医的难题,张少霞认为需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科普减少公众误解,另一方面以灵活方式建立医患信任,如电话随访、视频问诊等。她特别强调尊重患者人格与文化背景,“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释病情”。对于家属的抵触情绪,她通过充分沟通与疾病宣教,引导其参与治疗方案制定。“许多患者好转后,治疗依从性会显著提高。”她补充道。
张少霞翻看检查结果
针对都市人群压力问题,张少霞建议从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以拓宽社交圈;学习时间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减压需长期坚持,而非一蹴而就。”她提醒道。
患者向张少霞赠送锦旗
作为广东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张少霞常对学生强调精神医学的紧迫性:“精神心理疾病发现晚、治疗迟,专业人才却极度匮乏。帮助他人恢复心理健康是光荣的使命,我期待你们成为同行。”
谈及家庭,张少霞充满感激:“医生职业难免牺牲陪伴时间,但家人从未抱怨,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她最大的心愿是家人健康平安。
采访尾声,张少霞分享了几条患者发来的感谢信息。字里行间,既有对医术的认可,更有对医者温度的感念。正如她所言:“精神科医师不仅要治病,更要疗心——这是一场需要耐心、专业与爱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