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12:34:56

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怎么办?莫紧张~

发布日期:2025-04-16 17:06:09   来源 :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作者 :魏贤聪    浏览量 :64
魏贤聪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发布日期:2025-04-16 17:06:09  
64

60岁的安阿姨四年前因冠心病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一直规律遵医嘱服药,但没有去医院复查。在家人及医生的反复提醒下,前段时间来到吴医生所在的医院门诊抽血检查,结果一出来,医生自己都吓了一跳,肝功能化验里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超标了(ALT 50U/L,AST 41U/L)。

安阿姨觉得纳闷,自已一不熬夜、二不喝酒,以前住院也没有发现病毒性肝炎等肝病,肝功能怎么会变差呢,安阿姨以为血化验出了误差,隔了两个月后再来复查肝功能仍提示ALT和AST不达标(ALT 46U/L,AST 42U/L)。

安阿姨不禁有点紧张,于是过来医院咨询吴医生,结合安阿姨病史及日常服药情况,吴医生考虑她的肝功能指标异常与她长期服用的阿托伐他汀钙有关。

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基石药物”,通过强效降脂、稳定斑块、抗炎等多途径显著改善预后。多项研究证实,长期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30%,全因死亡率下降10%以上。   

但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就如转氨酶升高。




为什么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肝功能异常?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肝脏代谢负担增加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来减少胆固醇生成,但由于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可能直接或间接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

02
线粒体功能障碍



他汀类药物可能抑制甲羟戊酸途径,减少辅酶Q10的合成,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03
个体易感性差异



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如SLCO1B1基因突变),对他汀的摄取或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药物在肝脏蓄积。已有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或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脏代偿能力下降,更易出现肝酶升高。

04
剂量依赖性



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肝酶升高的风险显著增加。

当考虑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而引起转氨酶(ALT/AST)升高时,应该怎么办呢?

1

首先评估转氨酶升高的严重程度
  • 轻度升高(<3倍正常上限值[ULN]):

    密切监测:每4-6周复查肝功能,若数值稳定或下降,可继续用药。

    排查其他诱因:如酒精、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合并用药(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等。

  • 显著升高(≥3倍ULN):

    立即暂停他汀类药物,停药后2-4周复查肝功能,待转氨酶恢复正常后调整方案。

2

接下来就是调整药物方案
  • 减少剂量:如阿托伐他汀的肝毒性可能与剂量相关,可尝试降低剂量并监测效果。

  • 换用其他他汀类:可选择亲水性他汀类(如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因其较少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肝毒性相对较低,或对肝功能影响较小。

  • 联合或替代药物:

依折麦布:通过抑制胆固醇吸收发挥作用,与他汀类联用可减少他汀类剂量。

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肝毒性风险低,适用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

降脂治疗对于安阿姨这一类冠心病人群至关重要,不能贸然停用他汀类药物,且安阿姨的转氨酶仅轻度升高,与安阿姨解释并沟通后,决定换用普伐他汀,一月后复查肝功能提示已恢复正常(ALT 36U/L,AST 28U/L)。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犹如一把双刃剑,科学认知下的规范使用可最大化获益,而过度恐慌或忽视监测则可能带来隐患。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调整方案足以控制风险,他汀类药物将继续为心血管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 ◆ ◆ ◆ 




本期护心侠


魏贤聪
魏贤聪.png


主治医师


汕尾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学术任职: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分会常委

汕尾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策划|谭  虹
图片
END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维多利广场写字楼B座1901室
邮箱: qdsikkpcih@139.com
传真(FAX):020-28098364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视频号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