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12:52:53

肺部肿瘤规范化诊治大咖谈 —— 共谈肺癌一线治疗新境界,助力晚期肺癌慢病化

发布日期:2025-03-12 11:34:33   来源 :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作者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浏览量 :724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发布日期:2025-03-12 11:34:33  
72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肺癌分会的精心组织下,首场“肺部肿瘤规范化诊治大咖谈”于 2025 年 1 月 18 日在广州成功落下帷幕。在医学的浩瀚星河中,规范诊治宛如璀璨星辰,照亮实现肺癌慢病化之路,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一科杨衿记教授、张一辰博士,肿瘤治疗科汪斌超教授、肺外科董嵩教授和病理科颜黎栩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姜威教授。


多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齐聚一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张一辰博士介绍了真实世界三个病例,在座的各位专家从多角度、多维度深入剖析,还有临床经验的分享和治疗观点的碰撞,共同探讨解决临床治疗难题,围绕肺部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展开了一场精彩奇妙的学术盛宴,为推动肺癌慢病化管理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图1:第一场规范诊治大咖谈现场


2025

共谈肺癌一线治疗新境界,助力晚期肺癌慢病化

(一)医患互信,其利断金

第一例患者是一名56岁的男性,2023年10月确诊右上肺腺癌,cT3N2M1c(胰腺、左侧冈下肌、骨)IVB期。免疫组化:C-MET(90% 3+),PD-L1(22C3)(TPS:90%)。NGS:EGFR L858R;TP53。

图2 病例1诊疗路径图

其在接受一个月的奥希替尼单药靶向治疗后出现了混合疗效(Mixed Response),肺部病灶虽然有所缩小,但胰腺病灶增大,仅接受了短短4个月的治疗就不幸离世,这样的结局也是让杨衿记教授倍感惋惜。因为他适合FLAURA2研究的一线治疗模式,同时也满足FLOWERS研究的入组要求,但可惜的是,患者拒绝了杨衿记教授的建议(要么一线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卡铂化疗、要么参加一线双靶治疗的临床试验),而是多方奔走寻求不太专业的朋友或熟人的“关照”,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线奥希替尼单药,疗效显然不尽人意。杨衿记教授认为该患者在治疗之初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充分信任专科医生,完善精准检测和多学科综合讨论,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将专业问题交由专业医生处理,而非过度依赖社会关系寻求多方意见,或许能获得更精准更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患者应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携手共进,遏制病魔。


图3 :规范诊治大咖谈专家讨论现场


(二)精益求精,精准施治

第二例患者是一名44岁的年轻女性,2024年1月26日确诊为右肺中叶肺腺癌 cT2aN0M1b(骶骨) IVA期。免疫组化:PD-L1:TPS 5%。NGS: EGFR 19DEL。


患者于2024年2月1日开始一线接受了 FLAURA2 模式的治疗方案,最佳疗效为缩小50%的PR(Partial Relief,部分缓解) ,并于2024-11-25行胸腔镜下右中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右肺中叶肺腺癌 ysT2aN2M1b IVA期。针对这位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是否需要进行骨转移瘤放疗以及能否享受药物假期?在场的各位专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图4 病例2诊疗路径图


肿瘤治疗科:汪斌超教授认为其术后存在N2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应继续接受奥希替尼的靶向治疗。


肺外科:董嵩教授同样表示其治疗后存在N2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接受药物假期存在较大风险,医生要平衡好患者停药后的获益和风险,应因人而异,即使尝试停药也需进行密切的MRD(Minimally Residual Disease,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用药则是要注重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放疗科:姜威教授指出对其目前的骨转移病灶可进行局部的放射性治疗,缓解局部症状,并且考虑到存在N2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作为复发的高危人群,建议继续接受奥希替尼的靶向治疗。


杨衿记教授强调:对于这样的年轻且状况良好的患者,一线使用FLAURA2治疗模式是非常合适的,根据FLAURA2研究中全人群mPFS 25.5个月(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结果和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的获益趋势,至少能够为其延长9个月的mPFS。但杨衿记教授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参加了FLAURA2的临床研究,则无法同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讨论来指导进行局部微创治疗,因此,更需要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去探索这部分患者的疗效与生存期。


此外,这部分患者或许在FLAURA2临床试验场景下也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和生存获益,这时候在多学科MDT决策下进行局部干预是否真的能锦上添花,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获益呢?这并没有严谨的RCT研究数据支持。最后,术后是否能够享受药物假期,应精准施治,要在具备MRD检测条件和资质良好的多学科MDT制度的医院,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需要我们精益求精,不断探索最适合患者的治疗路径,以为患者取得更好的疗效。


滑动查看图5-7专家讨论现场


(三)个体深研,多科共策

第三例患者是一名35岁的青年男性,于2024年2月确诊右下肺腺癌cT1cN2M1c (右侧髂骨、左侧坐骨)IVB期。NGS:EGFR 19DEL,伴EGFR扩增,TP53。免疫组化:PD-L1=80%,C-MET(80% 3+)。


患者在2024年2月接受了一个月的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后,疗效评价:缩小的SD(Stable Disease,疾病稳定),遂于2024年4月开始接受了FLAURA2的治疗模式,疗效评价PR,并于2024年9月10日行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未见癌残留,达CPR(Completely Pathological Response,病理完全缓解),PD-L1<1%。术后停药,行MRD检测,但在2024年12月发现MRD阳性,于2025年1月恢复了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


图8 病例3诊疗路径图


病理科:颜黎栩教授表示CPR这一概念适用于可切除的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但不适用于晚期患者,也无法反映晚期患者全身的病理学评价,但这也说明了FLAURA2这一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积极的局部干预,增强其治疗信心。杨衿记教授强调,对于早期患者的概念不能套用在晚期患者身上,要谨慎解读。


肿瘤治疗科:汪斌超教授指出,虽然这位患者存在C-MET和PD-L1的高表达以及EGFR扩增等多个风险因素,但不同于第一位患者一线奥希替尼单药,他接受FLAURA2的治疗模式后果然得到了良好疗效,并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迥然不同的临床结局。


肺外科:董嵩教授认为这位患者之所以只有三个月短暂的药物假期,一是患者多发骨转移虽然在治疗后达到了寡残留状态,但整体预后还是和原发性寡转移存在差异,预后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在MRD的检测方案上,需要更加全面的Panel才能更好地反映患者体内分子信号,减少假阴性的可能,保证患者的获益。


放疗科:姜威教授指出,在药物假期之前,进行全身性评估,结合个体基因谱和临床病理特征,或许能够使下一步治疗更加精准。


杨衿记教授表示,为制订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深入的基因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等。同时,多学科MDT团队的建言献策也至关重要,通过各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为患者制订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期望取得更好的疗效,助力患者走向慢病化的康复之路。


滑动查看图9-11专家讨论现场



2025

深化医学人文关怀,点亮患者希望之灯

此次“肺部肿瘤规范化诊治大咖谈”不仅在学术层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更在医学人文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会议中,杨衿记教授分享了林阿姨的治疗故事。林阿姨于2024年4月确诊为晚期肺腺癌,并伴有脑部、肝部、双侧肾上腺以及多发骨转移,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 L858R突变。


林阿姨在其治疗之初也是和广大的患者群体一样,对治疗方案和不良反应存在种种顾虑,在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对药物未知副作用的深深恐惧之间无法抉择。但幸运的是,林阿姨在经过杨衿记教授门诊中长达半小时的倾听和解答,深知有付出才能有所收获和先苦后甜的道理,决心克服种种困难,期望取得更好的疗效,最终听从杨衿记教授的建议,一线接受了FLAURA2治疗模式: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后续的复查结果也说明林阿姨的选择是正确的,其胸部病灶疗效PR且持续有效,更令人惊喜的是,2024年10月脑MR显示,脑部的病灶疗效CR(Complete Relief,完全缓解),目前继续有效,仍在接受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的维持治疗。


图12 2024年4月12日脑MR     图13 2024年10月29日脑MR  


在杨衿记教授和林阿姨的一次访谈中,林阿姨回想起接受治疗以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和痛苦,克服了化疗带来的短暂不良反应后,她很顺利地回归家庭与社会,为身边的病患朋友们分享经验,相互鼓励,积极地拥抱生活并接受治疗。杨衿记教授与林阿姨充分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医患互信,助力精准治疗圆满成功。


杨衿记教授和林阿姨线上访谈


肺癌慢病化道阻且长,精准治疗的发展,离不开医患互信和共同努力,离不开精准医学与循证医学,离不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同时,我们积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照亮并温暖着他们在抗癌之路勇往直前。



2025

期待医疗新质生产力,共赴肺癌慢病化管理新征程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治疗领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创新突破。从FLAURA2、FLOWERS等新治疗模式的出现到多学科创新诊疗模式的探索,每一项成果都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慢病化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此次大咖谈活动所探讨的三个案例,也正是这种创新趋势的生动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学科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有更多创新成果涌现,进一步提升肺癌规范化诊治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克服药物不良反应,取得更长的生存获益,助力患者实现慢病化管理,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让肺癌不再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而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同时,不断深化医学人文建设,拓宽科普宣传广度与深度,持续推动肺癌规范化诊治与慢病化管理进程,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福音,为健康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END







杨衿记医生简介

资深肿瘤内科医生。

毕业于SUMS(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六年制临床医学系全英班,牢记母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立志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医生。


青青子衿 医路我心


肺肿瘤专业的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普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版权所有
主办: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维多利广场写字楼B座1901室
邮箱: qdsikkpcih@139.com
传真(FAX):020-28098364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