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来了,赶紧上壶茶”、“喝杯茶提提神”…茶——这一神奇的东方树叶,不仅茶类丰富、品茶文化多元,绿茶中更是内含了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杀菌、消炎具有特殊效果。
茶叶防癌的作用与它所含的茶多酚类物质相关,其主要作用机理与茶多酚强抗氧化活性有关:活性氧(ROS)在茶叶防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活性氧指机体内由氧组成并且性质活泼的物质。研究表明,ROS在体内外均可产生,过多ROS可能会通过引起基因突变、发生氧化应激干扰正常生命活动,细胞在长期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中,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会越来越多,从而最终导致癌症发生。换句话说,整体细胞健康取决于体内ROS的水平。由此可见,抗氧化活性这一特性或许是茶叶防癌的关键。
![](/ckfinder/userfiles/images/image-20230808120005-6.png)
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结合致癌物后能使其分解,由此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降低癌症风险;除了利用自身成分发挥防癌效果,茶叶还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活性,进而增强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绿茶的抗氧化成分能减缓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晓,喝茶防癌不等于就可以利用绿茶或其茶多酚成分治疗癌症,日常防癌饮食与癌症临床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替换将产生谬论,误导大众科学就医。
֍ 如何将防癌效果发挥到最大?选茶和储存是关键 ֍
茶叶的防癌效果主要与所含茶多酚类物质有关,而这一物质会在发酵过程中被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导致其含量降低,所以其防癌效果以不发酵或轻微发酵的绿茶、白茶或生普洱茶类为佳,中度发酵制作的青茶类(如单枞、乌龙、铁观音等)效果次之,红茶与黑茶类经重度发酵制作后,茶多酚含量较低,其防癌效果相应也降低。
同时,正因为茶叶防癌作用与茶多酚强抗氧化活性相关,在温度高时更容易氧化损失加快,所以茶叶要密封、避光、低温储存。一旦储存的茶叶出现异味、明显变色、变软和霉变情况发生时,则要警惕茶叶变质,滋生出黄曲霉素而致癌。
喝茶防癌也要强调科学喝茶。不科学的喝茶方式(如经常喝变质茶、喝烫茶、喝头泡茶、用茶垢积聚较多的茶具泡茶等)则可能又会增加癌症的发病危险,尤其是喝烫茶(超过60~65℃水温)还被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列入2A类致癌物(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名单,并认为将显著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这一发现起源于对阿根廷国饮“马黛茶”的研究,马黛茶具有独特的冲泡和饮茶方式,一般认为需要使用70-85℃的热水泡制才能将其独特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同时当地人会使用吸管饮茶,喝完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直至聚会结束。而南美洲医院食管癌患者中大多具有饮用马黛茶的习惯,所以马黛茶一度被认为具有致癌风险,然而该趋势仅在食用“热”或“非常热”的马黛茶时具有显著相关性。无独有偶,我国食管癌流行也具有显著地理分布差异,有关调查显示喜饮功夫茶的潮汕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的六大高发地区之一,每年新发的食管癌患者已超过5000例。至此,温度这一致癌因素开始渐渐显露。
![](/ckfinder/userfiles/images/image-20230808120333-9.png)
一项超过50000人的针对饮茶温度和食管癌间关联的大型研究显示,偏爱喝非常热的茶(≥60℃),从倒茶到饮用时间较短(<2min)均与食管癌风险相关,同时与<60 ℃时每天饮用少于700 ml茶的人相比,饮用700 mL/天以上,温度较高(≥60℃)人群食管癌风险将增加约90%。动物实验表明,致癌机理与高温灼伤食管粘膜相关,受伤的粘膜一方面会暴露于管腔内致癌物下,另一方面会开始增生并修复,反复的破坏和修复会增加复制出错的可能性,其中一些“出错”的细胞得到了不受控制的分裂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细胞。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方面茶叶中的茶多酚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来帮助人体清除过多的活性氧、分解人体内致癌物来发挥防癌作用,另一方面不合理的饮茶方式又将导致癌症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喝茶防癌,还需注意科学饮茶,同时注意擦亮眼睛不要误喝变质茶。
支持项目:广东省鼻咽癌防治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健康项目、广东省颐养健康慈善基金会项目、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项目。
指导单位: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头颈肿瘤防治分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广州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
-主要社会任职-
广东省健康科普联盟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头颈肿瘤防治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鼻咽癌学组组长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头颈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分会委员
广东省鼻咽癌防治科技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
广州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常委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肿瘤热疗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放疗分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青委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青委副主委
广州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委员
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广东省优秀科普讲师
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或主负责课题研究10余项
获国家及省市等各类荣誉或奖项20余项(含6项省级一等奖)
-研究方向-
鼻咽癌为首头颈及胸部恶性肿瘤诊断与放/化/靶向/免疫/热疗等综合治疗(尤其是放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